6B小说网

第16章 (第1/2页)

天才一秒记住【6B小说网】地址:6bxs.com

暮色降临时,苏煦在舱底刻下第四道正字。这是离京后养成的习惯,碎木簌簌落进江涛,他突然想起那夜红烛下,陈翊说:"煦字从火,可燎原。"

而今这火种,终是烧回了他的三月初六。

六月初七,苏煦的马车碾过闵州地界最后一道山梁。车帘掀起时,扑面而来的腐土气混着蝉鸣,惊飞了枯树上啄食腐鼠的乌鸦。官道旁歪斜的界碑上,"闵州"二字被风雨蚀得只剩浅痕,倒像是老天爷随手划下的嘲弄。

"公子,前头就是闵州城。"堂侄苏诚指着远处灰蒙蒙的城墙,"看着还不如咱们钱塘镇的牌楼气派。"

苏煦摩挲着袖中机关木鸢——翅骨里藏着陈翊的调令,此刻被汗浸得发潮。三日前他故意在驿站留下刑部官凭,此刻想来,那方青玉印该是沉在漳河底,与陈翊送的翡翠镯作伴了。

离京那日,魏小侯爷送来闵州的任命,依依不舍。坐着小侯爷赠的鎏金马车行至洛阳,便换了牛车。过潼关时仍遇流民劫道,苏煦亲眼见着个妇人将襁褓中的婴孩塞进他怀里,转身冲向官兵的刀戟。那孩子脖颈挂着半枚铜钱,正面"干明通宝",背面刻着"丙辰"——正是他入国子监那年。

"闵州三任知县暴毙。"堂弟苏明远翻着邸报,"去年大旱,今春又逢蝗灾"

车轱辘突然陷进泥坑,惊起路边刨食的野狗。苏煦掀帘望去,见枯树下蜷着具尸首,褴褛衣衫下露出森森白骨,腕上还系着褪色的端午绳。他突然想起陈翊说过"大周十三道,最苦不过闵"。

来时行至淮安地界,苏煦执意绕道钱塘。老宅门前的青石板路裂了缝,七叔公的鸠杖敲在地上哒哒响:"煦哥儿如今是官身,怎的比前些年更清减?"

祠堂里,父亲新制的轮椅碾过青砖,发出刺耳的吱呀声。苏煦跪在祖宗牌位前,看着自己进士青袍映在供案铜炉上,忽然想起琼林宴那夜满室红烛。陈翊为他绾发时断掉的玉梳,此刻正供在苏母妆匣最底层。

"此去闵州,当效法你伯祖父。"苏父颤抖着展开幅泛黄舆图,指尖点着处朱砂标记,"干明三年,他在闵州修过义仓"

烛火忽地一跳,苏煦瞥见图角蝇头小楷:"清远先生惠存"。原来这图是陈翊的手笔,当年船上夜谈时说的"治水三策",竟都标在此处。

过长江时遇上漕船倾覆,苏煦的行李尽数沉入江底。唯独那柄玄铁匕首被他贴身藏着,此刻贴着心口发烫。艄公指着江心漩涡说:"上月沉了艘官船,捞上来个鎏金箱子,里头全是血淋淋的账本。"

入夜泊船武昌,苏煦在码头酒肆听见说书人讲《承平侯漕运记》。听到"世子爷单骑平水匪"时,他捏碎了粗瓷碗。碎瓷扎进掌心,血珠滴在《水经注》上,正落在"闵州多瘴疠"那行。

"公子!"苏诚突然撞开门,"外头有个孩子偷咱们的干粮!"

追到暗巷深处,见个八九岁的女童蜷在草席上,怀里抱着个更小的男孩。女童腕上系着串木珠,刻着模糊的梵文——与陈翊常捻的佛珠相似。

七月初三,马车终于晃进闵州城。城门守卒拄着锈矛打盹,城楼上"闵州"匾额缺了"闵"字,倒像在嘲笑来者。苏煦踩着满地牛粪入城时,忽见街角闪过道玄色身影,腰间螭纹玉带钩在烈日下一晃。

"大人"他踉跄追出两步,却见那人转身——满脸麻子的屠夫拎着杀猪刀,腰间系着块腌臜的皮围裙。

当夜下榻驿馆,苏煦在霉烂的被褥里翻出本县志。干明十二年的字迹尚新:"知县李怀仁,卒于任上,时年三十有二"。泛黄的纸页间夹着片干枯的桃花,让他想起陈翊书房窗外那株碧桃。

次日拜会府衙,知府将官印扔在积灰的案头:"苏知县来得正好,秋税还差三万石。"说罢指了指后堂,"前日王主簿咽气前,留了箱案牍给你。"

木箱撬开时窜出只灰鼠,撞翻了桐油灯。苏煦就着火光翻看卷宗,忽然在赈灾账目里瞥见个熟悉的笔迹——"清远"二字隐在"柒仟石"的"柒"字里,与当年船上批注的漕运文书如出一辙。

"公子!"苏明远突然破门而入,"城外流民聚众抢粮!"

策马赶至义仓时,见个白发老翁被踩在泥里,怀中死死护着半袋麸皮。苏煦俯身搀扶,忽觉老翁腕上胎记眼熟——正是当年黄河渡口救他的纤夫!

"苏苏公子?"老翁浑浊的眼突然睁大,"干明三年修义仓时,老朽给您伯祖父拉过石料"

当夜暴雨冲垮城西粥棚,苏煦赤脚站在及膝的泥水里指挥救人。有个妇人将婴孩塞进他怀中,那触感与洛阳道上的孩子一模一样。怀中突然一轻,竟是苏诚夺过孩子:"公子仔细着凉!"

回衙途中经过城隍庙,听见里头传出诵经声。苏煦鬼使神差走进去,见佛龛下供着尊掉漆的菩萨,莲座旁扔着卷《金刚经》。翻开扉页,赫然是陈翊的字迹:"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"。

突然惊雷炸响,闪电照亮菩萨低垂的眉眼。苏煦恍惚见那佛像化作陈翊模样,玄色蟒袍上金线螭纹游走如活物
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!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,请尝试点击右上角↗️或右下角↘️的菜单,退出阅读模式即可,谢谢!

如遇章节错误,请点击报错(无需登陆)

新书推荐

我靠玄学成为娱乐圈顶流[古穿今] 隐秘死角 笼中月 [甄嬛传同人] 魂穿:玉沁传 反派的告白 继承了邪神的抚养权后 在魔法学院做东方交换生